潇琴 官方网站

http://xiaoqinq.zxart.cn/

潇琴

潇琴

粉丝:27894

作品总数:28 加为好友

个人简介

潇 琴 | 艺术简介潇琴,女,1962年4月生,大学本科。爱好写作和国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外散文诗学会副主席,福建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泉州市作家协会第三、四届副主席,泉州市文联主席团成员,泉州市...详细>>

艺术家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

留言板

艺术圈

作品润格

书 法:

国 画:元/平尺

匾额题字:

拍卖新高:

联系方式

艺术家官网负责人:小张

邮箱:artist@zxart.cn

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

【名家评潇琴】潇琴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潇琴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前 言


潇琴是泉州文学圈里一直闪耀的一颗明星,她的小说和散文具有浓浓的乡土气息,带有浓郁的闽南文化色彩,她刻画了一系列的女性人物,本文主要从生命属性和社会内涵两个角度开展研究,潇琴小说中贯穿始终的女性人物的爱情婚姻观,对当代社会具有很多启发意义,主要表现在:对爱情的深深追求与纯洁真心的苦苦等待,对婚姻高品质的追求,警示当代女性要提高对爱情的认知度,对美好婚姻生活的追求,彰显闽南女性的传统美德。试图通过换位思考,更深入诠释泉州本土女性作家眼中的女性家庭观念与情怀,了解潇琴的审美追求以及她对人生的认知和思考。

潇琴是一位在创作道路上勤奋探索的作家,也是一位很有艺术潜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她在长篇小说《袈裟情缘》《绿苹果》等长篇小说和大量中短篇小说、散文诗和散文作品中已经有不俗的表现,她不仅对当下女性所处的社会生活有着独到的了解和挖掘,而且在表现闽南文化和风情,诗意和哲理的交融以及简洁而有韵味的文学语言诸多方面,都有值得称道的地方。潇琴还十分注重散文内涵的美,他的散文立意新颖,构思精巧。在看似平凡的题材中,创意出奇,构局善变。这是由她的思想造诣和生活环境凝聚而成的美的情思。潇琴在散文和小说的创作过程中,特别注意感情的文字表达,往往将自身的审美心理和审美理想,借助自然景物的点染表现出来。最后,从散文《冷艳的原野》到小说《爱情无童话》《闽南秀》等,潇琴的作品中都是离不开海洋文化,我们可以从海洋文化学的视角,透视潇琴作品中的海的意象。焦兰周的《日常生活叙事的一种解读——兼论潇琴的<大欲之魂>》以及何镇邦的《应对欲望化的挑战——潇琴长篇小说<大欲之魂>》等这些学术论文对读者多方位解读这两部文学作品塑造的经典女性形象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丰富了比较文学的研究成果。笔者在阅读这些学术论文之后发现这两位女性形象均体现了富有时代烙印的文学教诲意义。而国内迄今尚没有学者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对这两部作品进行单独研究或比较研究,且当国际比较文学进入跨文化文学研究为特征的新阶段后,在进行东西方异质文学的比较时,更重视在文化的差异中追寻文学不同内涵的根源。因此笔者试图通过综合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和比较文学平行研究方法,从新视角来对比研究这两个人物形象,探讨这两部文学作品的伦理环境与其所生发的教诲功能之间的关系。

本论题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综合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和比较文学平行研究方法对闽南文学史上塑造极其成功的这几位女性形象进行对比研究,探讨这两部文学作品的伦理环境与其所生发的教诲功能之间的关系,能够从新视角挖掘两个人物形象的可比性,从而为丰富泉州本土作家文学研究的实践成果尽绵薄之力。目前,我国已有一些专家、学者从多个角度对这两部作品进行研究。笔者梳理、归纳后之后总结得出,这些研究成果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类:其一是对潇琴小说主题内容的研究;其二是对潇琴小说艺术特色的研究。

 

一、 对潇琴小说的主题内容的研究

和平的主题

 

李天锡认为,一部表现和平为主题的小说,用了《绿苹果》为题目,文中只出现过三次绿苹果,其中第一次是思宏披着衣服出门,发现衣服上有被灼伤的痕迹,玉兰临时找不到补丁,就从绿苹果上切下来一块,在最后是鲁英抬头发现天上和地上都是和平鸽,地球旋转成了绿苹果,我想作者这是首尾交相呼应,让绿苹果的地球与绿军装交相辉映,地球的绿色与绿军装的绿色融为一体。李天锡的《为了梦中的橄榄枝——重读潇琴长篇小说<绿苹果>》一文中做了详细的解读。绿,代表生机,代表希望。因此,人们习惯用橄榄枝来表示和平。小说描绘出随军家属的种种生活画面,试图告诉我们:和平生活的创造,不仅靠前线浴血战斗的思宏们的奋斗与牺牲,也靠诸如玉兰等军婆们的牺牲和奉献。作者在该书的《后记》中这样写道:我是军队的女儿,注定此生要以生命描写漂泊者的风景。漂泊或许是一种美丽,而战争却是野蛮残酷的暴力。我热爱和平,因此对大自然祥和的气息由衷地礼赞。她又这样写道:假如一定要问此书的主题,那就是:和平。③我认为《绿苹果》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从作者的《后记》与小说中某些情节,还有作者的另外一篇散文《漂泊者的风景》就可以看出。李天锡也认为鲁英的原型便是潇琴本人,作为一名南下军人的女儿,潇琴已经在泉州扎下了根。当然,《绿苹果》除了这一意义外,还有另外一层更深的意义。那就是描写这一批南下的军人及其家属作为新的移民与当地人民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从玉兰到她的女儿鲁英及其和他们相似的家庭都有一种漂泊意识,但她们又都认同闽南这一块土地和它独特的文化,她们本来自五湖四海,却逐渐演变成地道的闽南人。“其实,闽南人也是一千多年前从中原迁徙而来的移民,但是,这一批南下的军人及其家属,数量比一千多前的那批移民数量少得多,可他们却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新移民。这种移民现象和文化的认同过程,又是一道独具意义的文化景观。”何镇邦写的《一部具有独特艺术风貌的佳构——谈潇琴的长篇小说<绿苹果>》。④

传统婚姻与浪漫爱情

 

“以民间视角与世俗情怀来揭示人性和生存的意义。”从创作之始,潇琴就一直坚持书写小人物的命运,书写人们朴素而平凡的生活,例如李天锡的《为了梦中的橄榄枝——重读潇琴长篇小说<绿苹果>》中提到潇琴作为军人的女儿,骨子里流淌着军人的血液,一定会创造出不一样的闽南特色的文学。何镇邦写的《一部具有独特艺术风貌的佳构——谈潇琴的长篇小说<绿苹果>》中也有提到,在小说《大欲之魂》中的“我”婚姻名存实亡。晓玲既没有婚姻更无爱情。她们皆与浪漫爱不沾边。三个女人都是经济独立的女性,不存在夫妇在维持生活基本需要上的相互依赖。男女双方都超越了传统社会婚姻生活上相互依赖的关系,生活环境和经济条件已经非常接近现代化,却没有浪漫爱情,甚至连居家过日子、传宗接代的家庭模式也没有。(当然如李银河所言:美国人可以做出浪漫爱的选择,中国人也可以做出居家过日子、传宗接代的选择。很难说前者就是好的、后者就是不好的。李银河:《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浪漫爱情》第66页我们在此无意对两者做出好或坏的评判。)⑤爱情神话彻底被消解和颠覆了。传统已丧失,现代却未来临,潇琴真实揭示和还原了现代女性的爱恋困境。⑥

现实写作

潇琴的小说总能给人一种过目不忘的现实感,她的笔触探进了现代职场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白领的裸婚困扰、职场竞聘的明争暗斗、信息时代的爱情做法、职场儿女的焦虑、被包养女人的落寞与辛酸,都在她犀利、冷峻、而又温暖的笔下被书写得有声有色,曲折动人,在浓浓的现实感中,我看到了小说家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她对职场生活的独特体验和审美观照。蔡芳本在《与女人的对视——潇琴与她的小说》中也有提到“潇琴说创作是另一种解脱和心灵的放飞。用写作来逃避一些东西是最好不过的了。她最大的梦想是写出一部让人爱不释手的小说。她的小说以女性为形象居多。这也不用奇怪,作为一个女人,潇琴更喜欢的是在女性中扎堆。潇琴接触的女性应该说是三教九流的:高贵的、卑微的;知识的、文盲的;艺术的,生意的;得意的,落寞的;贞洁的,淫荡的。可以说这么多层次这么多性格各异人生际遇不同的女性,给潇琴的创作来了一个根本性的转折。今天的潇琴已经作为一个比较成熟的女作家在关注着女性的命运为女性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作艺术性的渲染了。”⑩令我们很喜欢的是,潇琴笔下的女性,一个个都脱去虚伪的面纱,非常真实地暴露出她们的真情世界。这些女人,很命苦,但又很顽强,不甘受命运的摆弄,企图用一些非常外在的形态来改变自己或去摆脱命运。不可讳言,在这种矛盾挣扎之中,她们暂时得到了快乐,但内心的痛苦与悲伤却是永久的。她们永远无法走出男权社会的阴影。

 

二、对潇琴小说艺术特色的研究

私人化的写作

 

在创作中,潇琴首先凸显了她对生命境遇的困惑,她深刻地感受并泛化了生命的不可把握性,现实的不自主性,以及当今文明的侵蚀的不确定性,从而产生了惶惑、焦虑,对信仰的质疑,对未来的抵制等多种复杂的情感。因之,她的文学创作的指向虽然是广阔的,但却不约而同地聚焦于生命的本体及其精神。当下作家潇琴也对个人化写作进行了一定的努力,并试图有所贡献,以性为视点对女性本质的思考和追认。例如焦兰周所写的《潇琴私人化写作的一种阐述——个人化写作的一种解读兼论潇琴的〈大欲之魂〉》中提到,潇琴的有关女性生活和体验来自私人生活,你可以说她局促、格局狭小。但潇琴已经把这一切提升到女性的生存及精神状态的层面,反映出女性所面临的种种困境、迷失,并从“女人”深入到女性的本质的追寻。这时潇琴的私人化叙事就不再小了,而是跃到了宏大的层面上来。对于其他有关女性文学作品的评论诸如“个人隐私的大会展”、“专注与小我的生存品味”、“忽视作品主流的‘大我’”、“肤浅而无聊的境界”、“只写内分泌而不写内心”,潇琴的私人化写作做出了一种有力的回应。可见由于种种原因,女性私人化写作的个人化一直等同于小,潇琴试图从小跃升到宏大的努力应该是一种有益的尝试。①林白在《记忆与个人化写作》中写道:“个人化写作是一种真正生命的涌动,是个人的感性与智性、记忆与想象、心灵与身体的飞翔与跳跃,在这种飞翔中,真正的本质的人获得前所未有的解放。”②

 

美学风格

 

焦兰周认为,从潇琴特殊的审美追求论述潇琴作品所呈现的意境美、伤怀之美以及小说的诗化散文化特征。“以意境之美在当代中国小说世界显现着自己独特的风采,也是以意境之美获得了人们的喜爱与赞扬”⑦, “小说总是充盈着强烈的真实感,形成了一种纯净明朗、哀而不伤的独特艺术风格”,有关这方面的比较深入的研究有焦兰周的《日常生活叙事的一种解读——兼论潇琴的<大欲之魂>》⑧以及何镇邦的《应对欲望化的挑战——潇琴长篇小说<大欲之魂>》。⑨我认为,作为女性作者,潇琴能够从哲学思想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广度、人文精神的维度和文学艺术的情感力量来理性得关注人类生存的现实世界和人类自身,将笔尖伸向诸如“生命”、情爱和人类家园等方面的话题,这本身就代表着作者的一种社会责任和观察视角。她的散文创作,不是在把玩个人的悲欢离合或吟咏风花雪月,而是以“艺术家不可不承担责任”的使命感来从事自己的散文创作的。这才是她的散文的真正价值。

综上所述,对于潇琴的小说的主题思想,叙事艺术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笔者在此基础上细细研究之后发现,对于泉州作家潇琴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的分析,少有人研究。本人将从女性人物形象的初步解读,女性形象的独特塑造,女性形象的价值这些方面来做研究。第一部分女性形象的初步解读,通过寻找潇琴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进行综合研究分析。第二部分女性人物形象的独特塑造,通过研究女性的生命包容力量,女性的婚姻爱情诉求来分析潇琴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第三部分从女性形象的价值来分析,通过研究女性形象的启发意义,女性人物形象是男权文化下的产物来分析潇琴笔下的泉州女性。因此,本论题将以此为出发点来探讨泉州作家潇琴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参考文献

(一)著作:

1】劳伦斯.王子予编译.劳伦斯论男女关系与人格[M].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4

2】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115)

(二)学术论文:

1】焦兰周.潇琴私人化写作的一种阐述—个人化写作的一种解读兼论潇琴的《大欲之魂》[D].泉州文学,2006(04)

2】林白.记忆与个人化写作[J].作家,1997(07)

3】李天锡.为了梦中的橄榄枝—重读潇琴长篇小说《绿苹果》[J].泉州文学,2005(06)

4何镇邦.一部具有独特艺术风貌的佳构—谈潇琴的长篇小说《绿苹果》[D].泉州文学2015(04)

5李银河.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浪漫爱情[D].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8

6】任彬.爱之诉求的多重表达—论新时期小说中的女性爱情故事[D].北京友谊出版社,2002

7】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J].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5

8】焦兰周.日常生活叙事的一种解读—兼论潇琴的《大欲之魂》[N].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01)

9】何镇邦.应对欲望化的挑战—潇琴长篇小说《大欲之魂》[D].泉州文学2005(02)

10蔡芳本.与女人的对视—潇琴与她的小说[J].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04)

 

李慧,女  泉州师院文学与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2015 1班学生(指导:古大勇教授)

刊载《刺桐》